前几天去吃了ベトナム料理,味道非常好,同时有一瞬间感觉好像在吃中国菜一样。当然需要区别的用词是中国菜和日本っぽい中華料理。
这是中午套餐的样式:
这是晚上单点的样式:
那时候我就在想,一个国家的食物,真的会和另一个国家的食物有很大不同吗?
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代表食物,就好像可以用食物把不同的国家给硬生生的区别开来。然后深入人心的就是中国地大物博所以做菜材料丰富口味多种,而外国却十分单一无趣的特征。而媒体中也喜欢报导外国人对中国食物喜爱,通过这样的报导也在不断地加深“中国菜很好”这种印象吧。只是这种评判中,隐约带着一种对于自己菜系的赞扬,和对外国菜系的不屑一顾。
就比如,日语课上老师问中国菜和日本菜的区别的时候,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中国菜的品种多,老师问还有其他的吗,于是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中国菜用的调味料也多。
然而实际上考虑一个国外国家的时候,一个国家真的就只有几种代表吗,他们不会有和另一个国家相似的菜系吗?人们看起来从来不会往这方面去考虑。通过国家之别,人们更容易发现相异,而不是相同。似乎借由这个区分,可以更好的理解对方是哪国人,而自己又是哪国人。
在日本的学生们大多会想念在中国的食物,当然不止是食物,还有除此之外更多的差异,以此说明“越在国外越爱国”的经验。仿佛对中国的美食,或者说生活的喜爱可以代表着对中国的爱。只是这种对物质的喜好能否上升到一种爱国主义的高度还是有待商榷的。
日语课上的课文《食の共通性》,讲的是虽然各个国家的食物不一样,但是通过与食物相关的活动可以将不同的文化的人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一起做饭加深联系,通过送给他人食物表达自己的心情,通过一起进食分享快乐。只是在现在看来,它本可以深入到寻找不同国家的食物的相似关系上。本身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可以相通的,可以说人没有什么不同,亦不会因为给他加上的一个国籍就可以有所不同,人与人在交流的时候,如果可以摒弃国家之别,通过食物之间的相似,理解到人的相似,便是相互之间加深关系的一大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