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电影”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电影”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9年2月2日星期六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能够遇到一个像女主这样的人就太好了。”看完《我想吃掉你的胰脏》这部电影之后同伴这样说道,"但是男主这样活着很没意思吧。"她没有理解这样的男主,以及为什么值得女主喜欢,略微有点遗憾。
男主和女主,性格和喜好差异非常大的两个人,男主爱看书,一个人独来独往,认为不需要朋友,倾向于避免纷争,而女主不喜欢看书,有很多伙伴,热心仗义。女主为什么会喜欢上男主呢,虽然抱有这样的疑问,但是若以男主的视角来看的话,不需要理解为什么被喜欢,而是去理解了为什么活着,才是这部电影更加深入去说的意义吧。
男主一面说着不会有人会想和自己交朋友吧,一面拒绝了同班同学主动来问他要不要吃口香糖。拒绝了他人主动的开始,同样拒绝了自己主动去交朋友的契机。然后不知道多少年,认为自己一个人就可以生活下去,一直不起眼,不被同学注意,不认为自己有意思——女主却说“只有了解你之后,才发觉你这么有意思”。
一个人真的可以生活下去吗,并不是说一个人不应该存在独处,而是一直一个人会导致的是思维的极端,一个极端是因为他人都不了解自己的极端自负,另一个极端是因为他人都不理解自己或是感到自己一事无成的极端自卑。
自我对自我的认定和他人对自我的看法之间存在很多差异,甚至在男主这样一厢情愿的自认为之下,很难让男主以通过与他人联系的形式了解自我。女主做到了,通过开门见山直白地不断邀约,这种急切的态度,若是一个普通人很难去做到吧——若是不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近,便真的很难鼓起勇气做一些哪怕活了一辈子都不敢做的事。
然而大部分人因为不知道死期将近,一辈子都没能做什么自己想尽力去做的事吧,更多的是待到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早已有心无力。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死去果然是一种独特的浪漫,但比此更重要的表达是,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有勇气做到自己想去做的事情,甚至拥有了感染周围人的力量,极度浪漫。
在男主去病院探望女主的时候,女主提议再玩一次真心话大冒险,男主问了一个问题,活着意味着什么。而女主回答的大意是说,活着就是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和他人在一起才能够体会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实在感。那一瞬间,男主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就像是萦绕多年的困惑突然得到了解答一样,从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改变了自己的言行。最简单的特征,就是也许自己并不喜欢吃口香糖,但是却在那个问要不要口香糖的同学再次询问时,虽然本能地拒绝了,但是还有再次去要的勇气。
男主带给了女主生前最后一段时间最美好的时光,而女主带给了男主一次仿佛新生的启蒙。而在最后,男主和女主都向对方说出了自己内心最想说出那一句话:“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我想成为你的样子)”。动画之所以美好,就在于人们总是在最恰当的时候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从而将自己和对方以及观众们带到了心底最期望到达的心意相通的时分。就像在女主家里玩游戏时,女主的玩笑让男主生气离开女主家之后,女主仍然有和男主和好的契机。
而任何一刻的拒绝或者犹豫不决,一次失误或者错过,都将回到常常BE的现实中。那种互通心意相互认同的美好,它会发生的吧,至少人们相信着,它会发生的吧,从而愿意为了这种愿景去努力,而这种愿意去努力的心情,便促进了这种愿景发生的可能性。第一次体会到了人们心中其实蕴含着巨大的希望的力量,而这种希望其实不必要和现实有多大的关联性,因为它永远面向未来,面向希望做出自己意愿的选择就足够了。而它一旦发生,就如同男主和女主在山上看到的烟火一样绚丽。
所以回到现实,说自己是习惯画地为牢也好,是喜欢钻牛角尖也好,总之十分容易陷入绝望的境地,但这样的自己也会想要改变的,无论是突然恍然大悟地意识到不想一个人孤独的待下去没有什么可耻的时候,还是不断暗示自己就算做错了什么只要不是什么都不做就总会有收获的时候,哪怕至今遇到过很多很棒的人,却甚至觉得自己总归一直会在不经意间做一些伤害他们的事,但是所有的过去都在让自己向自己理想中的样子靠近,想要变得充满希望,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拥有感动和实际行动的奠基,从而能够让自己周围的人充满希望,这便是自己心底那个一直存在但是却一直被掩盖着的梦想吧。
只有相信,才可能会存在“万一实现了呢”的那一瞬间。

2017年6月11日星期日

做我的奴隶

人是可以驯服的。

(我相信这句话,虽然我不是社会学的学生然而很想就这句话做调研。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会就这件事再次做结果陈述。)

就像电影中那个原本生活平平淡淡的女主,却选择走上了sm(施虐与受虐)的道路一样。有人说那是她天生就有m的属性,而我觉得,先天或者后天这个没办法说清楚,但是任何人都有能够被奴役的潜在特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区别不过是在于,一个是被动进入了受害的状态,一个是主动进入。可是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好奇想体验新奇的事物,却落到了一个陷阱,通过鞭打、捆绑等行为造成伤害,然后通过一点温暖造就依赖,如此以往的驯化呢。(如果一个人因为不愿意关门被偷了,那个小偷仍然是小偷啊。)一部分人说因为开始是那个人自由选择的,然后结果是那个人落到这个圈子中不愿意离开,所以整个过程就是自由的他人无权去干涉的。然而却忘了,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是本人本来想接受的。

因为了解过一点心理学,所以更加害怕通过行为控制心理的行为。因为一个人的理智不会强大到什么心理问题都能够解决。

我能够理解这种状态下的心理和生理快感,却不能认同它应当存在。基于道德。人人生而平等。我不认同一个主动或者被动进入被虐待的环境中的人应当长期以往的被他们认为的“好”而选择去漠视。就如一个本来的奴隶本来没有体会过更好的生活而因为奴隶主突然的一点恩惠而感激涕零。

于此同时,我对于18岁就成年的看法也持有怀疑。何况如今大学生22岁才脱离大学进入社会。一个人连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没有弄清楚,连自己周围是个什么样的环境都没有弄清楚,简而言之连自己的三观都没有大体形成,为什么仅仅因为这个人18岁就可以作为他成人的标志并且就不去对他的行为作出指正?

因为想表达对此电影表述的sm的震撼之情,在知乎上查过答案,然而说什么的都有。也看过不少故事。看过有s影响到m的正常生活导致m怀疑自我的,看过有高中生少女因为依赖感不顾自残的。有人认为这些都不是正常的sm圈,然而这些为数不少也只能被算作因为sm才会产生的东西。如果一味的纵容说sm存在,却对这些行为视而不见的话,会对当事人产生非常大的危害。因为缺爱,因为好奇,因为对方恰好是自己喜欢的人,因为这些各种各样却不是因为sm本身的原因而进入的人,无法认为他们真的能够心理强大到不受这种驯化的影响,然而他们却会陷进去造成生理或心理伤害,可能是不可逆的伤害,而于此同时更可能会丧失掉看见更大的世界的能力和机会。

这也是第一次我对相对主义感受到了如此恐慌。这不是他们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的问题,而是是否应当去做的问题。

 (纪念第一次看三级片,这电影太恶心,以后不会再想看了)

2017年3月28日星期二

电影综述(我只想提出问题)


当人们在谈论或者评判一个电影好坏的时候,他们是以什么根据去评价的?

我没有学过电影专业的相关知识,要说最近看的专业书籍,也不过是三年前好奇的时候看的一本艺术手法,说实话,目前已经没有印象了。同时,大部分人都不是专业的影评人,而从专业角度去说分镜什么的,大部分人想必也不会懂。那么对于大众而言,一部电影的好坏,究竟是怎样去判断的呢。同时,为什么会存在所谓的精彩的影评,什么样的影评叫做精彩的呢。(如果说,影评说出了电影中没有说出的部分,那么亦可以考虑说,这只是影评中的擅自猜测,而电影中并没有体现。)
在这里忽略所谓的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事项,因为涉及到电影院里会发生的不可描述的事宜,不在看电影的讨论范围内。同时基于这样的事实,很多人会在家中看电影。
从一般人的眼中,电影的好坏似乎只在内容上。 一者是华丽的表面特效(惊悚、魔法或者动作片),一者是深刻的故事内涵(可能是体现了某种情感或者是揭示了现实或人生的深刻意义)。就表面特效,更有甚者为端游,还可以亲身体验,为什么人们要去看电影而不是玩游戏?就深刻的故事内涵,文学或者小说中表现的更多,或深情或讽刺,而且电影受限于演员的表演甚至于画面的误导,为什么人们要去看电影而不是看文章?
当一个人并不想玩游戏或者看小说而是选择看电影的时候,他究竟是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的?
可能电影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被动。被动的去接纳,导演都安排好了,也不需要自己去动手指去改变(游戏内容上)或者翻页(小说形式上)。我唯一能够理解的,就是它形成了一种坐享其成的放松形式。
这称之为消遣。可是去评论谁玩的游戏更高级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更重要的是,自己玩的开心就好。既然如此,对电影的评价也是自己看得开心就好,并不存在一个大众价值所向的统一观念。那么我觉得这个电影很好,因为我看得很开心(很感动或类似自己想体验的情感自己的确体验到了),这样的话语为什么不应该是最好的影评?同时为什么要根据他人的影评去选择电影,毕竟每个人的体验不尽相同。

2017年1月24日星期二

千年女优

其实没有看出来,哪里是千年。这只是一个女孩子,为了追逐自己心中的那个男子,而选择去作为演员,生活了这一辈子的故事。
最后那个因为爱慕去采访女优的人总结说,她追逐了一辈子的只是个影子。
明明很遗憾,却有种这样生活一生也已经很棒了的感觉。毕竟一开始的相遇,也只有一个晚上,那份懵懂和心动,和真正生活在一起的实质会千差万别。她追寻着她自己的爱,然后努力过着自己的生活,有这样一个梦想真好,哪怕它实现不了,女主却觉得,会有万一。
故事很简单,表现手法很神奇,第一次角色的转换,让我一度以为我看的片源不对中间是不是少了什么。然而实际上这是女优在讲故事,讲她演过的故事,讲她的感情,和那个采访者一起扮演故事。一个一个故事串连起来,构成了女优的一生。那个钥匙有很重要的意义,最重要的意义应该就是她为什么会这样生活一生。虽然本身关于她思念的那个男子已经不会告诉她任何答案了,就像人生本身的答案一样。她最终追寻的是那个梦想,那个梦想和那个男人可能已经不是一回事了。就像她说的,她明明说自己那么爱那个男人,可是最后却记不起他的脸。

太空旅客

在长达120年的时空旅途中,本来应该一直沉睡直到120年后在崭新的星球上醒来重新开始新生活的,却在30年的时候,自己一个人醒来。想尽了办法没有方式让自己再次沉睡的男主,在独立生活一年后,叫醒了一个他看上的美女。
这是不道德的。只要那个女主发现了自己本来可以活着到达新的星球,却因为男主的行为导致自己只能在路上耗掉自己的全部人生,女主不会原谅他的。所以如果可以我真不希望故事的发展如此,虽然心里仍然有最后男主肯定不会被女主一直讨厌而是会做什么大事来改变的预感,却仍旧希望女主能够甩下他,能够有一个正常的结局。嗯,当然我知道这不可能。
自己一个人的孤单,拉人下水的被救赎,两者权衡。像那个管理人员说的一样,就好像溺水一样,如果遇到来救自己的人,就会不管那个人的安危而死命抓住他。如此的认为自己不应该做,结果自己还是做了,就好像是本能一样。也许是我一直站在女主的角度看问题,又或者是我也只能作为旁观者站在道德高地上去指责男主,但是如果我是男主的话,我也不知道我会不会像男主做一样的事,又或者是,人更多点会更热闹?
当然整体的行为诠释的很完美,男主是因为飞船故障才醒来,醒来后叫醒了女主,然后靠着男主修好的飞船,不然他们所有人都要死,最后找到了让女主一个人能继续沉睡的方法。如果飞船没有故障,男主不会醒。虽然男主叫醒了女主,但是最后女主有了可以继续沉睡的选择。(评价一个行为究竟是只看过程,还是只看结果,也会造成观点的不同。因为结果,男主才有洗白的机会,但是如果男主是因为其他不可抗力醒来的呢?)
对于男主,这个女人是他喜欢的女人,对于女主,这个男人只是目前能够陪着她的唯一的男人。理所应当地,在只有这一个男人的情况下,这个女人喜欢上了这个男人,不管是出于无事可做还是什么,我所感到厌恶的不是他们在一起,而是最后女主明明有能力选择继续沉睡的时候,女主放弃了这个机会而是选择了和男主在一起。我为这个女人感到不值。
女主有梦想,去那个新的星球一年,然后再返程回到地球,作为一个作家,成为一个记者,见识更多有意思的事情。然而,最终沦为了爱情。为了一个男人,或者说,只是为了和一个男人在无法去见识新东西的封闭环境里生活一辈子。这个时候应该歌颂爱情的伟大,还是应该说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我不知道,我依旧怀疑他们两个是否能够这样相守一辈子,讲完了他们所有能讲的故事,然后相视无言的看着植物发呆?
顺便说一句,当他们有能力叫醒工作人员的时候,我认为他们需要去叫醒工作人员来获知重新沉睡的方法,然后两个人一起去新的星球才是正解。然而他们把这个机会放弃了。

虽然如此完美的让男主的那个行为得到了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有点可惜的是,在第三个人点出真相之前,自己总是不敢亲口说出自己做错的事。毕竟当事人和旁观者不一样,不会选择接纳忏悔。在深刻感受到这点之后,突然觉得杀老师当真伟大,能够接纳一个人对自己的伤害,能够让一个人转而爱自己。这么一想,我自己可能也很自私吧。

2016年11月21日星期一

言叶之庭

新海城的电影。典型的爱情片。
有人说师生恋是禁止的,然而这部动画当中女主和男主并没有在用师生的联系开始相识相知,虽然女主是老师,可是也只是曾经是男主学校的老师 。我一直以为身份和年龄不是限制爱情的东西,然而总会很世俗的想到结婚的过程,男主最后说,等到自己独立了,再去见她吧,也是自身目前的资本无法去承担起爱上一个人的表现吧。说不定后续,就发展成了另一个版本的《秒速5厘米》。一时的冲动和一时的幸福,果然还是当成回忆就好了。若是能在一起,就在一起,若是命中没有这个缘分,就作罢,世间男女的情感,说不定也都是这样的规律。
可惜这部电影除了男主和女主的爱情,连学校发生的学生反抗老师导致老师无法去上课的严重事件都没有及时处理,仅仅是男主为了表示不平去打架导致自己反而被打,最后女主还是需要离开这个学校。男主找到了自己做鞋的梦,女主却只能通过逃离和情感转移去解决自己工作中发生的恶性事件。有点遗憾。
以下为欠缺点:
1.一开始女主说只有啤酒和巧克力有味道,但是后来吃了少年的便当也有点味道了。让人以为是味觉失灵,可能是因病在小亭子里待着不能上班,结果后来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这样来说,一开始女主只吃巧克力喝啤酒并没有在后文有个答案呼应;
2.男主根本不了解女主,只是在亭子里闲聊,却日久生情喜欢上了她,有点匪夷所思;
3.一开始说到了男主的妈妈,以及生日的时候3个人送了妈妈一双鞋,后来也没见得呼应了什么,然而给人的感觉却是想说明他妈妈去和男人约会不管男主,才会导致男主缺少母爱,所以才想找个这么大岁数的女人;
4.才15岁啊,就因为一个女人的相信选择了去做鞋这条路,还放弃了复习期末考试。15岁的人不懂没有文凭道阻且难,难道27岁的人还是不懂吗,然而女主作为老师,却没有尽到作为老师的责任去帮他慎重思考他的未来。
5.虽说场景美好,有些还用了三次元图,可是大部分风景图反而感觉是凑时间,并没有用处而且没有办法表达情感的,而且后来竟然还重复使用。
(想了想,唯一一部我还挺喜欢的新海城的电影,大概就剩《追逐繁星的孩子》了吧。)

The Privilege of Pain: Deconstructing "Learning Languages Ruined My Life"

 I didn't feel inspired, but rather a profound sadness, stemming from the video's inherent 'ivory tower' perspective. It e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