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星期三

爱丽丝的精神审判

日系爱丽丝,总是由相同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故事引到一个非常不同的关键点,这里,就引到了校园欺凌。
我写的所有评论都是包含剧透的,请安心观看。
爱丽丝的好朋友白兔死了,白兔死之前,一直被红心女王霸凌。
 










然后爱丽丝也询问过老师:
如此简单地,就把日常学校中发生很普遍的霸凌事件呈现的一清二楚。
如果是旁观者而言,一定会觉得案件一目了然,白兔肯定是因为被霸凌而死的。而无论是因为被霸凌的她杀还是受到屈辱的自杀,都和红心女王脱不了关系。于是爱丽丝一直在寻找进一步的证据,从一开始的白兔不是自杀,到怀疑白兔被红心女王杀死,再到确认白兔自杀,颇费周折。
而转折最后的亮点是,白兔自杀,不是因为霸凌,而是因为爱丽丝。
白兔从小家庭中就受欺负,然后和爱丽丝建立的友谊,让爱丽丝体会到被人依赖的优越感。爱丽丝不希望白兔脱离对她的依赖,于是爱丽丝拒绝了外界可能的帮助,拒绝了去解救白兔被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的可能性。爱丽丝和白兔因为白兔被欺凌而在一起,爱丽丝和白兔又因为爱丽丝和柴郡猫发现了一种不同于依赖关系的友谊而分开。爱丽丝是自由的,可是白兔不是,白兔不能没有爱丽丝,白兔以为自己只要再次受到欺凌爱丽丝就会回来,爱丽丝就不会和别人建立友谊,可是白兔想错了,哪怕白兔威胁红心女王霸凌她,爱丽丝和柴郡猫依然是好朋友。于是,白兔自杀了。
 
可能稍稍有些意外,却没办法去指责爱丽丝,不是因为当时的爱丽丝还小,而是人都是利己的,爱丽丝是,白兔也是。获得不了任何东西的时候,自杀也是一种选择。悲剧或许说不上,对白兔来说是一种解脱,毕竟除了被暴力什么都没有,活着也无法再重新树立没有爱丽丝也能活下去的人生观。至少爱丽丝得到救赎了,很欣慰。

功利主义(效用主义)

内容概要:
译者序的部分对功利主义进行了总结和部分主要欠缺的陈述。在看完Mill的论述之后再来看一遍会有更深的体会。
功利主义是为了探究行为对错的标准。
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行为标准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 
相关观点引深:自由主义契约论;合理利已主义。
个人心得:
1.关于高等快乐:
并没有一种评价标准说什么样的快乐是高等的,或者说,对作者而言,凡是人类具有但是其他动物没有的快乐感都是高等的,假如目前就如此定义。
人生开始的启蒙就是逐渐体会到人性(指人具有但是动物不具有的那部分本性)的过程,对于高等快乐或多或少会有感知。由于人成长过程中的行为主线经由“欲望->意志->习惯”构成,意志也会基于欲望建立,如果能够在习惯的层面维稳,那么就能带来长期的效益。基于此,对于高等快乐的欲求,不仅是要出于理性意志,更需要能够出于欲望。高等快乐的欲望起源需要环境培养,但更重要的是对该项获得快乐感受的效益评估, 并不是低级快乐获得的快乐感受一定会低于高级快乐。所以这里对作者所说的人会追寻高等快乐优先于低等快乐存疑。
当然,此处把快乐感作为了最终目的。若不是如此,在一个人所追寻的终生幸福中,由于他认为的幸福更多的出自利益获得或其他而不是快乐,那么此处的论断便是无用的。在一个人内心价值观中,快乐在幸福中所占的比重往往基于周围环境的舆论的负面影响。人之所以存在两难的情况,就在于内心的要求和外界对自己的要求往往是不一致的。
2.关于正义: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名词。最初的含义是法律,可是就目前而言,法律和正义并不能等价。我一度对他人行为的评价就是以是否违反法律作为唯一的标准,后来改变的观点,认为有些时候需要质疑法律,因为并不是在任何时候法律都是最合适的,或者说,法律也需要被不断完善。对于周边的可以目及的行为,我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说这种行为是好的或者是坏的,所以我一直认为我是个没有价值观的人,直到看到Mill对正义的论述。
正义和一般的道德性要求不同,道德规定的美德没有必须存在的特定对象,比如要求行善,并没有规定向谁行善。而这类行为谈不上正义与否,你不行善,也不会有人说这个行为非正义而去迫使你行善。所以和正义相关的特定事物,是权益。自己或者帮助别人获得正当权益的行为,就是正义的行为,侵犯了正当权益,则非正义。
就这个角度来说,我深知这种正义的本质,也能够就一个行为是否正义做出合理判断。但是我所缺少的,就是众人都有的道德标准和对一种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的评判。比如一些更加私人的不会与大众相关的行为举动,举例来说,一个男人找了两个女朋友。这不违反法律,但是违反了大众的道德标准,同时谈不上正义与否以至于我无法判断这种行为的对错。
所以功利主义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对事物评判的原则问题。
3.关于历史:
我一度以为历史是无聊的,因为看历史不过是看故事,而且野史的存在,更可能看的是假故事,而且我并没有判断真假的能力,更何况政府也会为了各种适合利益去参假,那么看故事的途中还要去考证就会使得看历史的过程极度艰辛。从另一个方面而言,假故事也是故事,那么仅仅是看故事而言,真假就无所谓了,那么比起历史,更喜欢小说。
直到我看到这里的一句话:历史就是时间。是一个人的人生中经历不了太多的东西。但是历史没有使用多少你的时间,却帮你经历了一遍,让你能够懂得社会学伦理学等等人类社会的普世法则,而这些和从小说里杜撰出来的知识肯定是无法比的。当然自身的经历肯定是会对历史这样的经验性结论相互影响得到自身的认知的,所以会存在了解大道理却不是真正懂得的情况。所以增加阅历的同时增加历史的知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同时也应该了解到究竟什么样的事实是会被篡改而不被留下来的,从而不应该武断的认为历史的全部都是假的,因此去选择自己希望去了解的并且真实的部分。
尤其是历史上思想学术的发展。
4.关于最大幸福原理:
去看《伦理学方法》中的“合理仁爱”。

2016年12月7日星期三

局外人

本来看完之后,感觉不到结局,然后看完书评之后反而更沉默了。沉默的原因是因为我没看到我想说的,我却不知道我想说什么。
我喜欢这个主角,因为他很诚实,他想什么,他就说什么,做什么。他的母亲去世了,他没有因为周围人觉得他应该悲伤,他就表现出悲伤,他杀了人,他没有因为这时候需要博取同情,就选择去适当的说一些话去转移听众的注意从而认为他是个好人。
他就按照他的想法活着,有着他自己的喜好和欲望,不评论不争论外界的人与事,对外界对他的影响坦然接受。书评会说他荒诞,但是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表里如一的过着自己生活的一个人。然后就有一个非常悲观的结论,一个非常表里如一去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人,哪怕在生活中有人喜欢,可在法院是不一定能获得公正的审判的,可是,这是在最需要公正的地方。
我没办法在这里冠冕堂皇的说,只有少数人才懂少数人。把自己当作主角的一种认同,可能在大多数人眼里体会不到。我把这个原因归结成,几乎所有人的生活都是充斥着对周围人的表达做出适当回应的,而这个适当回应,基于自身获利的潜在观念和外界舆论的影响。不受干扰是件很困难的事,不去干扰也是件困难的事。所以主角很难得,他不受这些影响,活成了他自己的样子,也就是点题的,局外人的样子。
我截图了一小段,仅仅作为主角行为的典型。

2016年11月30日星期三

人为什么要努力

努力分为两种,一种是保持和周围差不多人的水平的努力,一种是非常非常努力。如果说前者是和一群人有说有笑的走,后者就是一个人竭尽全力的奔跑。
走很容易,只要稍稍努力就够了,然后依据你的努力,你所遇见的人也是当前环境下和你差不多水平的人。于是你就可以安安稳稳的过一生。然而我想说的努力,是第二种。
知乎这个问题下面有很多很多的答案,然而大部分都是个人故事,小部分是鸡汤理论,因为会有遗憾,因为好玩,等等,我承认这些理由可以让人一时兴起,然而悲哀的是,却无法转化成长期状态。尤其是当有人说,如果你非常感兴趣某件事,并且你对这件事具有一定能力的时候,你要去努力。这会导致一个结果,你会放弃去努力,因为你觉得你在这件事上没有天赋。
所以问题需要具现化成这样:你在某件事情上为什么要努力?以及自己怎样能做到坚持努力?怎样选择自己应该努力的事/方向?
1.你(在某件事情上)为什么要努力?
做事之前需要明确动机,你在某件事情上选择努力是因为动机明确。并且由于人在不同的时间点所认知的最好动机不同,需要尽量长远的、在短期环境变化也不会造成目标更改的动机。
在这里我需要扯一下人生意义。
"It's life. Activities available,just add meaning."《美丽心灵》里的这句台词在这方面的理解深得我心。翻译过来就是,人生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人们生活着,然后为它加上自己认为的含义。这份含义,基于两点,一是内建的价值需求,一是外在的价值要求。外在的除了家庭贫寒等使人只有非常努力一条路的情况外(家庭贫寒这个条件也不一定是努力的唯一条件),基本就只能带给人处于非下游水平的努力程度。这样看来,能够得到非常努力的契机的原因,在于内在价值需求。然而根据“人的价值观是经由从小外界价值观影响而建立的”的理论来看,人格特性和早期外界环境价值观都是非常重要的,前者决定是否选择,后者决定是否有该选择。成长过程中如果环境价值观变化造成适应不良,也会因为取舍的判断导致决策差距,这种差距会影响世界观的形成。因此,似乎得到了努力本身是由先天及不可控因素造成的结论。
事实就是,可能理性想要努力,本性会因人而异的形成阻力。除去那些本身就具有努力属性的人,以及那些沉迷于安逸生活价值观的人,目前最有意义的议题,就是对于剩下的大部分人来说,怎样建立一个能够说服自己去努力的价值体系。
建立努力的初衷时至少需要两点:引导情感需求+社会支持。
努力的动机主要是由理性产生,然而情感会决定动力,控制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弱化本性的反抗。
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的人在现实中很少见,所以需要寻求符合自身价值观的社会支持。
2.自己怎样能做到坚持努力?
(知乎上关于“一万小时定律”的问题中,有个人的答案非常好,这里记不住原话,仅按自己的理解重说。)
仅需要两点:压力+反馈。
压力能够带给自己有一定强度的训练。在长期做同一件事的时候,越往后兴趣所能带来的影响将会越弱,由于不可知的困难等阻力,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压力影响,对该件事的动力将会减退(类似于deadline存在的时候可以激发潜力)。同时想要在一件事上面获得成就,而不仅仅是玩玩而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加深印象,尽量形成直观的条件反射,客观事实是在两件事情间转换的时候会存在一小段缓冲时间浪费,所以给与大片连续时间以及在该时间内的有效训练很关键。
反馈指的是外界反馈。不是对于完成某一步骤的成就感,而是对于在这一步骤中存在的问题反馈。如果在努力的过程中有人能够站在上帝视角去看你的所作所为,并能够起到纠正作用,那么接下来的步骤将会有效地提高效率。
在每到一个新环境的时候,需要优先建立达到上述氛围的环境模式。
3.怎样选择自己应该努力的事/方向?
这个问题暂时没有方法论,以后如果有启发再补。

附一个在知乎上看到的故事。
勇者卡尔来到老龙的洞穴,他说他要救下公主,老龙打断了他的话,张开嘴,在后槽牙的缝隙里塞满了女人的尸块儿。
老龙问你为何要杀我。
卡尔说我爱着公主,老龙说公主已经死了,而我无限的智慧告诉我,你的同伴坦米尔小姐深深爱着你,你可以回去与她成亲,生儿育女,你会发现你苦练多年的剑术毫无意义。
”可悲吗?我要听实话。“老龙淡淡的问卡尔。
”我恨你。“
勇者卡尔沮丧的离开了龙穴,十年之后,男爵卡尔带着大陆最优秀的黑袍法师与最英俊的精灵弓手再次试图杀死巨龙。
“你为什么杀我。”
卡尔说他为了成为大陆第一的英雄,尽管已经迎娶了坦米尔小姐也生下来可爱的子女,但是他希望获得更大的荣誉。
老龙当着男爵卡尔的面捣碎了法师与精灵的头骨,那些红的是血,粉的是脑浆,老龙说卡尔,你现在可以回去抱着你的儿女,下一整个下午的跳棋,而不是死在这,你会发现其实不需要这么努力,你千辛万苦找来的这两位帮手并不能让你过得更好。
”可悲吗?“
”你让我觉得一切都是在浪费时间。“
男爵卡尔痛苦的离开龙穴,他感到身后广阔的龙穴像是个无尽的深渊,在里面住着一只懂人心的魔鬼。
又十年之后,国王卡尔带着大陆过半的军队包围了老龙。
“你为什么杀我。”
卡尔说你活着一天,就是对他统治的威胁,老龙叹了一口气说我感到你的子女正在为夺嫡而绞尽脑汁,坦米尔小姐在深宫中整日哭泣,你现在已经位及人皇,却还是不放心一头垂老的龙类,老龙轻轻的呼出一个火球,烧死了卡尔的军队。
”可悲吗?“老龙面对成堆燃烧的尸体,面不改色。
”这是我的军队!他妈的,你毁了我!“
“回去吧,卡尔,你根本不诚实。”
最后的十年,卡尔衣衫褴褛的来到老龙面前,他的皇位被儿子夺去,诈死出逃,他的妻子被蛮人的毒药活活逼死,此刻他提着当年的宝剑,卷土重来,他说老龙,我要杀了你。
“你为什么杀我。”
“我要你的头,再次成为传说的勇者,我要我的人民拥戴我,夺回我的王位。”
“卡尔,三十年前你还是勇者的时候,如果不进入我的龙穴,你本可以活得很快乐。”
“三十年时光让我从一名小卒变成了帝国的皇帝,我得到了爱人也失去了爱人,我与我的孩子们在午后的阳光下嬉戏,最终又要与他们在雪原上兵刃相向。”
”可悲吗?“老龙平静的发问。
”不!精彩极了!“
卡尔盘腿坐下,他笑着说我这一生一点也不后悔。
”所以你是人,而我是龙,我没有欲望,这次你很诚实。“
老龙俯下身,用山壁的锐石撕开了自己的脖颈,血液浇灌了卡尔的身体,老龙死去了。

2016年11月21日星期一

言叶之庭

新海城的电影。典型的爱情片。
有人说师生恋是禁止的,然而这部动画当中女主和男主并没有在用师生的联系开始相识相知,虽然女主是老师,可是也只是曾经是男主学校的老师 。我一直以为身份和年龄不是限制爱情的东西,然而总会很世俗的想到结婚的过程,男主最后说,等到自己独立了,再去见她吧,也是自身目前的资本无法去承担起爱上一个人的表现吧。说不定后续,就发展成了另一个版本的《秒速5厘米》。一时的冲动和一时的幸福,果然还是当成回忆就好了。若是能在一起,就在一起,若是命中没有这个缘分,就作罢,世间男女的情感,说不定也都是这样的规律。
可惜这部电影除了男主和女主的爱情,连学校发生的学生反抗老师导致老师无法去上课的严重事件都没有及时处理,仅仅是男主为了表示不平去打架导致自己反而被打,最后女主还是需要离开这个学校。男主找到了自己做鞋的梦,女主却只能通过逃离和情感转移去解决自己工作中发生的恶性事件。有点遗憾。
以下为欠缺点:
1.一开始女主说只有啤酒和巧克力有味道,但是后来吃了少年的便当也有点味道了。让人以为是味觉失灵,可能是因病在小亭子里待着不能上班,结果后来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这样来说,一开始女主只吃巧克力喝啤酒并没有在后文有个答案呼应;
2.男主根本不了解女主,只是在亭子里闲聊,却日久生情喜欢上了她,有点匪夷所思;
3.一开始说到了男主的妈妈,以及生日的时候3个人送了妈妈一双鞋,后来也没见得呼应了什么,然而给人的感觉却是想说明他妈妈去和男人约会不管男主,才会导致男主缺少母爱,所以才想找个这么大岁数的女人;
4.才15岁啊,就因为一个女人的相信选择了去做鞋这条路,还放弃了复习期末考试。15岁的人不懂没有文凭道阻且难,难道27岁的人还是不懂吗,然而女主作为老师,却没有尽到作为老师的责任去帮他慎重思考他的未来。
5.虽说场景美好,有些还用了三次元图,可是大部分风景图反而感觉是凑时间,并没有用处而且没有办法表达情感的,而且后来竟然还重复使用。
(想了想,唯一一部我还挺喜欢的新海城的电影,大概就剩《追逐繁星的孩子》了吧。)

2016年11月19日星期六

暗杀教室

一直觉得这个动画谈的是教育。虽然含有非日常,但是对现实来说却很有深意。
三年E班是椚丘中学独特的教学制度体现。给与三年E班不同与其他班级的区别待遇:资源不足的旧校舍以及默认受到全校师生的轻蔑嘲笑,然后根据成绩排名选择落后的百分比人数(估计是后20%)进入E班。浅野学峯理事长的这一项法则,激发了学生由于不想去E班而努力学习的潜能,显著得提高了椚丘中学的升学率。不得不说,对于那80%的学生以及整个学校的声誉来说,是个好方法,但是被忽视的20%,三年E班的学生们,就完完全全变成了牺牲品。
然而改变,出现在某黄色的章鱼老师——杀老师到来的时候。
如果仅仅从当前的题设看来,最好的结局就应该是,杀老师凭借着个人的超高能力让这一制度消失,回到了每个学生人人平等的状态。如果是这样的理想,那么这部动画片反倒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了。
杀老师从来没有想过去改变这个制度,他同样也认为浅野学峯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只是一个普通人所能顾及的不可能是太多的学生。于是他所教导学生的,是如何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里去争取自己的权益。对E班来说,就是在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的条件下,让学生有信心,你依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努力,并且利用规则的漏洞,做到最好的自己。比如作为表演赛E班和棒球社的比赛,以及体育祭倒杆比赛。最后和A班打赌,在期末考试时完胜A班。
因为无论是现在或者是将来,总会有自己处在劣势条件的情况,人生并不是公平的。并且在遇到让自己感受到恶意的事件的时候,不要去抱怨“这个世界怎么会是这样的”,而是去接纳“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从而去想因此自己该如何去做,然后制定计划,去达成自己的目标。
题外话想说一下我理解的教育制度。人总是会在自己处在不公平的境遇的时候才会想着呼唤公平,而所谓的不公平仅仅源于比较。如果当前的教育制度是精英会得到更好的教育,那么一定会有大部分家长的子女因为得不到那么好的教育并且不愿意承认自己子女的学习成绩只能如此而感受到不甘心,迫于多人的压力,国家的义务教育只能改善成最公平的:每个人接受的教育资源是一样的。可是反过来想的话,这样对于那些天资异禀的孩子来说,只能得到远不及自己可以学到的程度的知识,会是最好的选择吗?人在内心深处的渴望依旧会是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女得到教育是更好的,而如果在国立中学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的情况下,私立中学便会应运而生。

2016年11月14日星期一

【初心】理性与感性-讲道理的人都是孤独的

《讲道理的人都是孤独的》是我关注了 理性与感性 这个公众号后看到的第一篇文章。很短,意思是说,写作,主要指写给别人看的文章,基本都是靠着鸡汤配套着一个本来就已经熟知的道理来赢得阅读量,而那些真的讲道理的文章,不一定会有回应。他说:虽然一个人总希望自己的问题能得到解决,但他们最需要的,并不是解决方案,而是心理安慰——即使他亲口告诉你他希望你能解决xx问题。
 所以我决定先写一篇初心。以防止我因为想讨好读者(万一有呢)而选择去有技巧的写一些没用的东西,同时防止我因为觉得没有读者真的喜欢看而逐渐让写的东西变得只有我自己才能看得懂。
从输入到输出的意思,源于我接纳知识之后,仅仅停留在接纳的阶段,我疑惑于我没有办法写点什么,我没有评价,我不知道如何去评价。
如果是故事类电影或小说或游戏,我认为每个人想的或做的都是合理的,因为我不存在站在第一人称的立场,亦无法去辨别对错或指责干涉。如果是非故事类游戏或其他,我没有大数据,亦不能从中找出好与坏的判别。
我希望就我所看到的东西能经过自己的评判进行输出,其一是,我是怎么想的,其二是,这份输出能够让人看得懂(即意思是,这份写作的目标人群不是我)。
和赚钱等利益无关,我不想去写那些引人入胜的小说或者抚平心理悲伤的鸡汤类文章,我仅仅试图记录我从一篇文章、电影、小说、游戏、动画中得到的东西。以及它们可能转化成的思想或行为或对事物的解决方案。

2016年11月12日星期六

replica

基本算通关了,除了杀死主角和需要等候26个小时的结局。

本性喜欢反乌托邦的作品,不知道是否和周围人都在宣扬美好却掩饰肮脏有关系。如果无法公平的看到这个世界的全部,那么只通过自己所能看到的部分就对这个世界下定义,是不是有失偏颇呢。我只是因为这个想法,去尽量发掘这个世界的不合理的地方,然后以此来警醒自己。
开始剧透的旅程。故事开始,你得到了一部手机,通过解密(1105),你发现,这是你的朋友迪吉的手机。一个电话4885打过来,告诉你你需要从中找到迪吉是恐怖分子的证据。他是吗?你心里有数。你看到他女友、他父母、他老师、他朋友的短信,你也看到他的空间、他的搜索记录。
我不知道他的老师对他的启蒙是否是对的。一句“永远别害怕做正确的事情”,也许变成了支撑他的信念。他查过政府隐藏的信息,他在自己的空间中表达过对政府监控行为的不满。然后他因为集会被政府抓了,他相信着政府的父母却认为他是因为恐怖分子的袭击可能丧命。
别忘了你也是被抓住的一个人,你没办法回复给他的父母,他被抓了,而且,回复了也没有意义,他的父母也只是普通人,不仅如此,你会因为没有听从4885的话而game over。那么,打电话给110(911)呢,他们本就沆瀣一气的不是吗?
所以你就默默的找到了所有的证据,在这其中看见了4885说的加密一定是有阴谋的加密相册(1026)其实是他和女友的私人照片,看见了一串神秘的数字不过是一个游戏的地址坐标。如果有人想被定为有罪,需要的根本不是证据,而是猜测就够了。为什么要用telegram和Mmail呢,用ChatI就好了?你证明得了他无罪吗,证明不了,那就是有罪的。
 国家就是一切。一切都没有问题。你自救的方法就是陷害同伴,不然,你自己也会被认为是恐怖分子。
有办法逃离吗?有,迪吉转载的文章上,有记者的电话号码。这是希望。

 开启gps信号,有反抗政府的人来救你们。这大概是最好的结局之一。
或者是,连上你自己的蓝牙,真是运气好,迪吉拿着的,就是你的手机。可是迪吉却告诉你,因为你对他手机的查看,导致了他被迫成为了恐怖分子,可是你没有必要感到悲伤,因为这个不可信的政府,他觉得这个时候成为真正的恐怖分子也无所谓,他给了你一个按按钮的机会。要按吗?选择权在于你,你觉得把你关起来折磨,强迫你承认你自己是恐怖分子的政府,你需要用不合法的行为去反抗吗?不反抗的话,也许自己就没有事,还能安安稳稳的回家呢,家里还有等着自己的父母,嗯,哪怕必须签署保密协议。结局是你定的,就我个人而言,按完按钮,一群人游行,就能导致政府撤销对居民手机的监听的结果,简直太梦幻了。
然而真正的结果可能就如下图所述(4989解密,输入knock)。

 你期待着改变什么呢,少年。
 replica的意思就是 n.复制品;仿制品。

如果没有侵犯到个人利益,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自由的。或者是,为了让自己活的更快乐一点,每个人都假定自己是自由的。为了社会稳定,世界和平,总是要牺牲一点什么,不是吗。国家真正做的是,他们认为对的事,而不是综合了民意之后认为对的事,后者的处理很简单,只需要有“恐怖分子”存在,没有什么事会比恐怖分子更糟糕不是吗?维持稳定这件事,比起真的改善条件,引导认知更加简单。
政治果然有意思。

【关于初心】从输入到输出

感觉这个博客的主题有一些偏颇了,翻看了一下2016年的那篇,算是明白了什么。 “从输入到输出的意思,源于我接纳知识之后,仅仅停留在接纳的阶段,我疑惑于我没有办法写点什么,我没有评价,我不知道如何去评价。 如果是故事类电影或小说或游戏,我认为每个人想的或做的都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