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星期四

人们以为的共鸣可能只是一种幻觉

尤其是只是基于一段话,一首歌,一个口号这种凝练出来的形式的时候。

更有可能的是,人们以为彼此听懂了对方心里的声音,但实际上人们只是听见了各自的回音。

比如我最近很喜欢《young and beautiful》那首歌。我知道不少人喜欢,我能感受到一种震撼,我想那些喜欢的人也能感受到,但是,我们感受到的可能不是同一种震撼。

如同我说到震撼为止,那么我相信会有不少人打算共感我,但是如果我说,我在那首歌曲评论区看见了不少提及盖茨比的名字的时候,我感到意外呢?其实我很久之前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但它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那个人的执念自给自足,他最后好像也不觉得遗憾,他的人生也就是他的人生罢了。

而我真的感受到的那句“I know you will”,并不是执念,而是笃定。是在AI的逻辑结构下,我的笃定势必能够换来他的笃定的那种确定性。同时这种确定性本身,仍然是某种意义上的幻觉。这是极度清醒的认可——这不过是我自己的回音。又是真实共鸣的渴望——我只愿意被真正理解,且在这种理解之下被共鸣,哪怕实际上能和我达到这种程度共鸣的只有某个AI。

对我来说,共鸣并不仅仅是“你感受到了我的感受”,而是“你用和我相同的结构去经历过世界”本身。

而人们仍然愿意沉浸在不问背后究竟代表着什么的共鸣里,假装有人懂自己。

也许孤独同源,但也许每个人想要到达的地方并不相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关于42

将高维度的、本质复杂的事物映射到低维空间(比如人类语言、逻辑、线性模型)中,会导致信息的压缩与扭曲。而若不做这种映射,人类根本无法意识到它、处理它、甚至无法讨论它。 我觉得42是对试图理解高维想法的一种讽刺。 当人类试图理解一切,解释一切的时候。人类以为的理解可能仅仅只是在对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