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8日星期二

电影综述(我只想提出问题)


当人们在谈论或者评判一个电影好坏的时候,他们是以什么根据去评价的?

我没有学过电影专业的相关知识,要说最近看的专业书籍,也不过是三年前好奇的时候看的一本艺术手法,说实话,目前已经没有印象了。同时,大部分人都不是专业的影评人,而从专业角度去说分镜什么的,大部分人想必也不会懂。那么对于大众而言,一部电影的好坏,究竟是怎样去判断的呢。同时,为什么会存在所谓的精彩的影评,什么样的影评叫做精彩的呢。(如果说,影评说出了电影中没有说出的部分,那么亦可以考虑说,这只是影评中的擅自猜测,而电影中并没有体现。)
在这里忽略所谓的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事项,因为涉及到电影院里会发生的不可描述的事宜,不在看电影的讨论范围内。同时基于这样的事实,很多人会在家中看电影。
从一般人的眼中,电影的好坏似乎只在内容上。 一者是华丽的表面特效(惊悚、魔法或者动作片),一者是深刻的故事内涵(可能是体现了某种情感或者是揭示了现实或人生的深刻意义)。就表面特效,更有甚者为端游,还可以亲身体验,为什么人们要去看电影而不是玩游戏?就深刻的故事内涵,文学或者小说中表现的更多,或深情或讽刺,而且电影受限于演员的表演甚至于画面的误导,为什么人们要去看电影而不是看文章?
当一个人并不想玩游戏或者看小说而是选择看电影的时候,他究竟是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的?
可能电影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被动。被动的去接纳,导演都安排好了,也不需要自己去动手指去改变(游戏内容上)或者翻页(小说形式上)。我唯一能够理解的,就是它形成了一种坐享其成的放松形式。
这称之为消遣。可是去评论谁玩的游戏更高级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更重要的是,自己玩的开心就好。既然如此,对电影的评价也是自己看得开心就好,并不存在一个大众价值所向的统一观念。那么我觉得这个电影很好,因为我看得很开心(很感动或类似自己想体验的情感自己的确体验到了),这样的话语为什么不应该是最好的影评?同时为什么要根据他人的影评去选择电影,毕竟每个人的体验不尽相同。

2017年3月23日星期四

正义

自由至上说,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如何生活的自由)。但是这个选择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周围环境变了,这个人是否会做相同的选择。如果一个人想要自杀,如果这份想自杀的想法起源于生活从出生开始就一贫如洗,无力负担得起亦没有改变的机会,那么如果更换了他的生活背景,如果他出生在一个上层社会的人家,他绝对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但是如果这个人想自杀,是因为他觉得自杀这件事很有意思,那么这份选择基于他自己的个人想法与周围没有关系,那么他自杀便是一件不用去阻止的事。
所以罗尔斯说,去拟定一份社会公平的契约,就需要一群人在完全未知自己身份的前提下去讨论。因为这样避免了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上去主观为自己的立场争取权益的动机,而且每个人都可能过上最差的生活,他们会想,如果自己也会是其中之一呢,这样便会倾向于思考如何保证这些人的权益。
而且除去每个人家庭背景的不公平,每个人基因所赋予的每个人的潜质和能力也都不尽相同。如果一个人能够因为他的能力得到更好的东西的原因,是因为他人没有这个能力,那么给予他更多的报酬究竟是否是应当的呢,毕竟对于其他人来说,没有这种能力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如果他们有的话,他们也可以得到这样的报酬。如果按照这种思考逻辑,就比如某个超人说因为他有这份能力,他做应当做的事,不需要更高的回报。似乎也是合理的。那么基于此,每个人都应该获得相同的东西,而不去考虑他们的所作所为了吗。
努力也是天生的,有些人本来就可以很努力,有些人可能就是想努力身体却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做。既然如此,有些不努力的人说,因为天生让我不努力,这不是我自己能够决定的事,于是就以求获得物质平均分配,想想还是有些不对的。如果这样创造公平,那么就会导致整体的生活水平下降——因为安逸比努力更容易,同时没有一个人会想自己的努力作为所有人的平分。可是,这样做会公平呀,还有什么不好呢。
能够反驳这一点观点的有什么呢,社会是需要向着最大福祉去进行的,这点我同意,基于功利主义。当然关于功利主义的反驳我是想补充一点,在满足每个人各自的权益的前提下,去满足总体最大的福祉。这样的话这种理论将会看起来更适合一点。
同时,罗尔斯并没有选择平等主义,而是有差值的平等,最有能力的人获得的报酬,一定要分一部分给相对来说最没有能力的人。这听起来是个很棒的假设,我却认为它导致了不仅是能力高的人因为报酬的减少而不愿付出努力的可能性,还有由于分配差异逐渐积累起来的不只是当代还有下一代的物质环境差异。
所以我想说什么呢,我导出了矛盾。我并不是某一派主义的强烈支持者,所以我在比较每一种的优劣,或者说,向着好的方面发展,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东西,只是每种事物对于每个人来说,所占的权重不一定相同。对于每个人心中的道德(正义)来说,我并不会相信它像康德所说的一样,每个人的理性都会导向一个相同的地方。这种根本性的差异会导致决定正义的时候出于不同的考量,当然,有趋同的现象,却不能说它一致。
以上。

2017年3月4日星期六

浮生取义

(该书的自杀现象的研究对象是在某农村,那就设定,之后所说的人类这个概念,是以该农村为主要地点的。毕竟每个地方的人都有偏向,不能直接泛指全部。)

1.过日子。
  作者的这个观点让我非常惊奇。他说,人都是为了过日子的。过日子这个词的深刻含义,就是有没有尽到了做人的本分:结婚、生子、抚养小孩赡养老人、等等。是一个人一生必经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价值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构成了这个农村地区对人事看法的价值观和做事准则。

2.家庭政治。
  于是,家庭是过日子最重要的部分,做人需要完成的责任,都基于拥有一个家庭的基础上。 同时,人与家人的交往,和人与社会中人的交往是不一样的。体现在若是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产生争执,首要的途径便是寻求律法的帮助,同时人们也会很公正的去判决,究竟谁对谁错利益如何分配,可是若是夫妻双方产生的争执,人们往往倾向于去觉得“清官难断家务事”往往会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然而事实是,并不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就一定会是可以化解的小事,可是遗憾的说,哪怕矛盾升级,对他人而言依旧不存在一个合适的介入方法。作为利益共同体的一致对外,以及家庭利益分配的共同处理,家庭内部不单单有律法构成的规则,也有相互的感情影响,这些,形成了特殊的家庭政治。
  提到政治,便存在双方(至少是夫妻双方)的权力斗争。如何相互尊重,如何分配利益,这些构成了一套一起生活的固定模式。该书讨论的自杀事件,一部分便源于这种固定的生活模式被突然打破,或者是逐渐积累起的委屈无法释放。
   若是自身一直无法获得应得的利益(不仅是说物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认可,比如自己辛勤劳动却不被家人认可,或者自己没做什么错事却被家人误解等自身的人格价值受损。),有一种极端的方式就是自杀。而这种自杀不仅仅出于自己想死,它有着更深的想要获得别人认可或者重视的含义。而实际上的确这种行为非常有效,若是死成了,名誉也会被挽回,若是没死成,他人也会另眼相看。
 
3.女性地位
  在自杀事件中,部分人们会归因于女性地位的提高。这里相当有意思,因为不平等的关系下,即古代男尊女卑的情况下,女性由于忽视自己的利益所得,而使得生活得以安稳的继续下去。
  现代男女平等的话题不在讨论范围之内,我所需要表达的只是,观念当真是对事物认识和行动的基本动机。若是不觉得男女不平等是件不好的事情,只要那个妻子不那么认为,那么哪怕妻子的地位很低做了很多现在人们会认为不公平的事情,那么夫妻仍然会和睦相处。而在女性地位提升的同时,男性对于女性地位提升并没有实际的观念改变,这里形成的思想上的冲突便不容易解决。

4."丢人"/“丢面子”
  (这两个词在某些地区存在不同意思,在某些地区却可以互通。)
  按照基本的伦理常识和道德观念做事获得自身人格的肯定,通过处理人际关系得到他人的尊重。面子这种东西只是存在于人与人交往中的产物,形成了道德资本,或者影响了权利游戏的结果。然而在社会当中一定会和他人有交往,就形成了一定的人格,于是有了一定程度的面子。
  无论是谁,当这种既成的面子被损伤,便会选择为了维护这份尊严去做一些挽回或者是因为受不了丢人造成的心理状态,选择自杀。


0.个人想法
  我看了三分之二(到第8章为止),该作者的想法让我意识到我曾经对于自杀的理解还是太过于浅薄。
  就我原来的理解,把一个人在生活中受到的任何不公或者任何不开心的事情以他自身的观念开始累加,超过了他的承受范围,便是病入膏肓了。所以自杀并不是不能理解的事情,我也从来不觉得阻止一个人自杀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一个人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且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他想自杀,为什么不让他做他想做的事呢)。
  但是一个人的选择也是基于环境的,可以说相同的两个人如果处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一个会自杀而另一个活的很好,这个时候,说自杀这是种选择似乎有点过分。因为如果能够改善环境,这个人就不会这样想。而且这个人目前想自杀的念头,也不会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行为导致的结果,他也很有可能在为他人的行为或者天命负责,而这份责任是不必要的。

【关于初心】从输入到输出

感觉这个博客的主题有一些偏颇了,翻看了一下2016年的那篇,算是明白了什么。 “从输入到输出的意思,源于我接纳知识之后,仅仅停留在接纳的阶段,我疑惑于我没有办法写点什么,我没有评价,我不知道如何去评价。 如果是故事类电影或小说或游戏,我认为每个人想的或做的都是合理的,...